我沒想過要逃避,
只是啊,就算我再努力正視問題,問題的糾結卻越來越明顯,
然後,那種無力感,當我發現自己越是看清問題的全貌,越接近問題的核心,
就只會越覺得自己根本無力去釐清,無法承擔,然後只能用力把握當下,
然後就漸漸變成某種程度的逃避,雖然我沒想過要逃避,但事情的發展就變成那樣了。
好幾次不經意瞧見我刻意在牆上貼著沒有包袱的小標籤,
我曾經打過好幾篇標題叫作不如賴活的網誌與即時通上的暱稱來給自己一個說服,
慶幸儘管好幾晚睡前惱人的思緒隨著四周的寧靜對比出的清晰,咄咄逼人卻剛好加深我工作一天的疲憊,加速睡去。
唉,是不是太過於緊握當下不放了啊?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看完贖罪之後,
01
書寫者是否應該擁有這樣的權力:擁有粉飾過去如陰影斑駁的不堪?抹淨記憶中不平整的痛?賦予為過去所犯下的罪刑得以贖罪的機會?
書寫者是否應該擁有這樣的權力:將故事的未來導向遠離成為過去遺憾,成為一個全新的開放性結局?
不管擁不擁有這樣的權力,書寫者是否有勇氣承認自己就是筆下所撰寫的故事角色,然後不加任何主觀的成分:不管是懺悔、是贖罪、是彌補、是修飾,是什麼都好,能在經歷過種種事實之後,還有辦法完整且誠實地記錄下事情的全貌,儘管自己記錄自己聽起來是多麼地荒謬,還是過於超現實地劇情自己不擅長描述(簡短,舉例說:我站在四周觀望的人群中,南的默契地與眾人往同方向,看著斷頭台上的我,等帶刀子倏然砍下的那一瞬間按下快門,記錄…),語氣不帶有任何感情,也不帶有任何假設…
02
我很清楚有時候是因為作品的本質(作品本質具有引導的自主力量)打動了觀者,卻不足以代表自己能夠完全掌控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唯一確定得是自己與設計的連續與關聯充滿了僥倖,源至於一種依賴原始直覺的反應,切莫沾沾自喜。
書寫者是否應該擁有這樣的權力:擁有粉飾過去如陰影斑駁的不堪?抹淨記憶中不平整的痛?賦予為過去所犯下的罪刑得以贖罪的機會?
書寫者是否應該擁有這樣的權力:將故事的未來導向遠離成為過去遺憾,成為一個全新的開放性結局?
不管擁不擁有這樣的權力,書寫者是否有勇氣承認自己就是筆下所撰寫的故事角色,然後不加任何主觀的成分:不管是懺悔、是贖罪、是彌補、是修飾,是什麼都好,能在經歷過種種事實之後,還有辦法完整且誠實地記錄下事情的全貌,儘管自己記錄自己聽起來是多麼地荒謬,還是過於超現實地劇情自己不擅長描述(簡短,舉例說:我站在四周觀望的人群中,南的默契地與眾人往同方向,看著斷頭台上的我,等帶刀子倏然砍下的那一瞬間按下快門,記錄…),語氣不帶有任何感情,也不帶有任何假設…
02
我很清楚有時候是因為作品的本質(作品本質具有引導的自主力量)打動了觀者,卻不足以代表自己能夠完全掌控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唯一確定得是自己與設計的連續與關聯充滿了僥倖,源至於一種依賴原始直覺的反應,切莫沾沾自喜。
做與不做?
這次在設計師週最有印象的一個作品,之所以被記得深刻的原因是我認為它被「設計過頭」而讓我覺得很可惜,簡單地描述作品的源由與概念:「通常我們買到的一張櫃子就是那樣的空間,總是不夠完美,原因有爾,出至於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櫃子深度不同:深的就可以放大本精裝的書籍、工具書和年鑑之類大小超過A4尺寸;介於中間、不伸也不淺,一般平裝書的寬度放得剛好;淺的可能只是放隻公仔、一盆花草的爛漫與一張讓我回憶的相框。但是一張櫃子,我們從賣場就買的到的夾板組合式書櫃,總是那樣的深度與空間,不但不夠多還不是那樣地恰當合適(但最大的好處就是很便宜)。設計師很巧妙地從側邊,用非垂直地方式將書櫃剖開,再將剖開的其中一半往上一翻,然後將兩部份用個蝴蝶鎖栓上,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張多出一半空間而且有更多彈性地深度的櫃層出來!(用寫得講那樣多其實看下圖比較快) (其實啊,一般人根本沒辦法在家裡用自己的力量將櫃子剖成兩半,儘管它還只是組裝前的片材,平常人哪來的工具啊?但為了要抒發我的看法與意見,請暫且假設大家都有辦法在家裡靠自己力量做到)描述到此,都還在我認知裡認為這件設計真的很聰明的範圍裡面,但接下來描述的部分就是我開始認為這設計有點過頭的地方了:設計者在剖開的斷面做了貼皮處理!單就物件本身的完整,貼皮的確讓設計從展場中的作品變成了一件完整的商品,但是卻也因為這樣的處理動作讓我強烈地感受到作品失去其原有的自然氣質與那股聰明的味道,甚至如果不加以說明,是的!如果它就立在那邊,我絕對會認為這就只是一張梯型的櫃子,根本不會察覺到設計的巧思與精彩之處啊!
備註:這只是我的主觀意見與看法論述,但是我還是很佩服設計者的創意!同時也感謝這件作品帶給我的延伸思考!
備註:這只是我的主觀意見與看法論述,但是我還是很佩服設計者的創意!同時也感謝這件作品帶給我的延伸思考!
這是跟小白聊完後用文字記載的內容
利用橡皮筋彈性與特徵作成的書籤,很清楚地指出上次最後讀到的段落位置,真的可以說這樣解題的手法演繹地相當精彩,單就觀者(我)對產品的舞台表現,其功能本身算是相當襯職(我對這設計的第一印象大好)。
但是如果讓這樣的戲劇走入生活,進入我真實的生活環境與場景:我本身是個通勤族,每天需要花將近一小時的時間在捷運上度過,所以在我的包包裡面一定會有一兩本書陪我打發往返的時間,每每目的地到了,如果這時手上的書不是那樣有趣,有些艱深,我就會順勢將書本闔上,然後下站;要是讀得部分正是精彩,往往我會一邊閱讀一邊緩慢地走著(下車、出捷運站、然後走往公司)。基本上不管是怎樣的情況,我總是隨手將書的側標拿在手上,我將側標當作眼神延伸的具體軌跡,瀏覽、與頁面文字進行具體接觸,瀏覽然後成為一種閱讀步調的節拍器。一旦闔上了書側標它就成為了一個句點;若是依依不捨地貪戀最後些許時間的閱讀,側標就會在旁準備,時間一到,動作一塞,又是一個句點。
這是我看書的第一、也是目前最主要的經驗,再者,我總認為留著書籤也算是珍藏書的一部分,這樣才是完整地擁有一本書,而且,我還可以把它拿來當作書籤使用,還多了功能性啊!
上面寫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句重點:我把側標當作了書籤來用!換句話說,在我的實際經驗,在我的回想過去的記憶當中,我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從來沒有在這上面碰到過怎樣得不方便,沒有需要些什麼來幫我完成我要完成的工作,因為我總是相當直覺又直接地把側標當作書籤,從沒有人教過我,我也不自覺地就這樣行之多年,不過也從來不曾思考過這行為背後其實有這樣的意義和值得讓我思考的地方。
有點扯遠,回到一開始討論的重點就是:設計得很精彩,看得我忍不住讚嘆設計者的巧思和解題的精彩,但這產品卻跟我的實際生活產生不了確切的關聯性,因為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從沒有想到過我需要些什麼設計來試圖改善現有的情況,因為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原始的反應就是那樣本能地拿起側標當作書籤,所以也根本不認為會有需要這樣設計產生。
當然這是我的觀點,是我從我經驗中反映出來、用我的主觀描述的意見,卻也是我最近一直打轉的點:好設計能正中的問題的本質與核心,但是問題不見得真實地存在於生活,有時候問題是杜撰地,不曾發生過,或者更清楚地說是:我的生活的確會發生這樣的情形,存在但卻不足以構成問題的嚴重,所以相對地設計是解決了問題的核心價值,但是問題卻不是來至於生活第一線的真實反應(問題無法再現生活?生活中的這樣行為與情況從來不足以構成問題)。有時候做了很多的設計,我總會一個驚覺發現作過頭了,或者「根本沒作」跟「很努力地作(也作出很好的東西)」,兩者都不會產生太必然的關係。
我不知道怎樣可以作出一個真正的好設計,很直覺反應生活與真實存在問題的一個好解答,但是至少可以扮演一個好的描述者,用我的方式描述一種可能生活與可能生活面向、問題和情境,賦予詮釋,也許這是一種主觀的藝術價值吧!
但是如果讓這樣的戲劇走入生活,進入我真實的生活環境與場景:我本身是個通勤族,每天需要花將近一小時的時間在捷運上度過,所以在我的包包裡面一定會有一兩本書陪我打發往返的時間,每每目的地到了,如果這時手上的書不是那樣有趣,有些艱深,我就會順勢將書本闔上,然後下站;要是讀得部分正是精彩,往往我會一邊閱讀一邊緩慢地走著(下車、出捷運站、然後走往公司)。基本上不管是怎樣的情況,我總是隨手將書的側標拿在手上,我將側標當作眼神延伸的具體軌跡,瀏覽、與頁面文字進行具體接觸,瀏覽然後成為一種閱讀步調的節拍器。一旦闔上了書側標它就成為了一個句點;若是依依不捨地貪戀最後些許時間的閱讀,側標就會在旁準備,時間一到,動作一塞,又是一個句點。
這是我看書的第一、也是目前最主要的經驗,再者,我總認為留著書籤也算是珍藏書的一部分,這樣才是完整地擁有一本書,而且,我還可以把它拿來當作書籤使用,還多了功能性啊!
上面寫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句重點:我把側標當作了書籤來用!換句話說,在我的實際經驗,在我的回想過去的記憶當中,我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從來沒有在這上面碰到過怎樣得不方便,沒有需要些什麼來幫我完成我要完成的工作,因為我總是相當直覺又直接地把側標當作書籤,從沒有人教過我,我也不自覺地就這樣行之多年,不過也從來不曾思考過這行為背後其實有這樣的意義和值得讓我思考的地方。
有點扯遠,回到一開始討論的重點就是:設計得很精彩,看得我忍不住讚嘆設計者的巧思和解題的精彩,但這產品卻跟我的實際生活產生不了確切的關聯性,因為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從沒有想到過我需要些什麼設計來試圖改善現有的情況,因為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原始的反應就是那樣本能地拿起側標當作書籤,所以也根本不認為會有需要這樣設計產生。
當然這是我的觀點,是我從我經驗中反映出來、用我的主觀描述的意見,卻也是我最近一直打轉的點:好設計能正中的問題的本質與核心,但是問題不見得真實地存在於生活,有時候問題是杜撰地,不曾發生過,或者更清楚地說是:我的生活的確會發生這樣的情形,存在但卻不足以構成問題的嚴重,所以相對地設計是解決了問題的核心價值,但是問題卻不是來至於生活第一線的真實反應(問題無法再現生活?生活中的這樣行為與情況從來不足以構成問題)。有時候做了很多的設計,我總會一個驚覺發現作過頭了,或者「根本沒作」跟「很努力地作(也作出很好的東西)」,兩者都不會產生太必然的關係。
我不知道怎樣可以作出一個真正的好設計,很直覺反應生活與真實存在問題的一個好解答,但是至少可以扮演一個好的描述者,用我的方式描述一種可能生活與可能生活面向、問題和情境,賦予詮釋,也許這是一種主觀的藝術價值吧!
達爾文
電子書E-Book,對於現代很多人而言,一時之間可能還無法完全取代我們熟悉的紙本閱讀經驗與記憶,比方說翻閱的動作、紙張本身的磅數與整本身的重量、握持在手中的那份紮實感、可以直覺地清楚知道自己經看了一本書得幾分之幾、還剩多少就會看完一本書、甚至是一本書精彩的封面與設計與逛實體店面、書局的種種回憶等等。
電子書應該是給下一代的閱讀工具,上面所寫到的經驗與記憶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還有上一代、上好幾代的),當新時代來臨,勢必會出現經驗與記憶的斷差,電子書便在這樣的斷層中用更為便利與進步的方式成為所謂閱讀的代名詞,隨著紙本閱讀的行為與動作逐漸式微,跟不上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的趨勢,在自然而然的演變中,EBook就悄悄地成為乘載文本、資訊的容器載體,畫上了等號。
曾經擁有過紙本閱讀美好經驗的我們,也許會對這樣的發展多少有些掙扎,也許會漸漸擁抱科技的便利,也許紙本閱讀會成為更為珍貴的行為,會變成多少帶著優越的一種珍藏....
電子書應該是給下一代的閱讀工具,上面所寫到的經驗與記憶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還有上一代、上好幾代的),當新時代來臨,勢必會出現經驗與記憶的斷差,電子書便在這樣的斷層中用更為便利與進步的方式成為所謂閱讀的代名詞,隨著紙本閱讀的行為與動作逐漸式微,跟不上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的趨勢,在自然而然的演變中,EBook就悄悄地成為乘載文本、資訊的容器載體,畫上了等號。
曾經擁有過紙本閱讀美好經驗的我們,也許會對這樣的發展多少有些掙扎,也許會漸漸擁抱科技的便利,也許紙本閱讀會成為更為珍貴的行為,會變成多少帶著優越的一種珍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