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01

直覺總是隱隱約約走在前面,

我會說這成了一種信仰,而仰賴的價值來自於對自己的神力沾沾自喜,

或者成了懊惱時候可以說嘴牽拖的藉口,

也有點像是跟自己一樣的受害者..........這會讓自己好過點。





02

這一秒如果可以預見下一句你將說出的話,

下一刻我便只能有一種可能的絕對回答,

如果你能否定接下來我的幾種可能,

那相對還有機會你會繼續聽我把話講完。





03

很久沒聽見像王菲一樣的聲音,

卻總找不到一個乾淨、遼闊、如此空靈卻不覺距離感的相似,

丁葳氣質類似卻過於艱澀,

朱婧會在某些時刻產生錯覺,我會把她當作19歲時後甚至更早之前、童稚的王菲該有的甜美青澀,

王莞之我聽過一次,也許說了不準但第一口就覺得糖加太多,馬上就膩。



不過朱婧還是滿足了一些王菲不再唱歌的遺憾。

http://www.styleblog.com.tw/style_f/article.aspx?name=mibluek&no=8863&swap_reply=&enable=&del_no=





04

從後腦杓到肩膀胳膊的曲線

像莖一樣的姿態-請想像椎名林檎的模樣

吐出的煙也會呢喃,
在空氣裡炸開-就像緩飄後搖的搖滾一樣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命中

不要拿信仰感謝生命的意義,
請誠實地叫喊殘缺的不公平,
如果烏雲能遮蓋我眼裡的不安,
勇敢地拿起憔悴的姿態讓命運光臨。

雜訊

翻開哪年的筆記,
字跡只有牢牢地依偎在承載的表面,
且讓我能導一齣戲,
延著一封存在的段落,
儘管看這個平面的風景視線有點擁擠。


記憶陪伴著自己卻依舊孤單,
這個朋友安靜得可以。


如果我能選擇記憶不要過於清晰,我總是把照片撕出毛邊才會顯得粗糙,
那就只是一個造夢人,



不是只有深刻才能讓人回味,
有時候美感反而壞了純粹。

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byebye

今天的研討會象徵了一場結束,
去年的這個時候剛好發生了一些事,大家都有遺憾,
時間久了好像也漸漸地淡忘了,
只是多久沒一起吃飯。


原想今天難得這麼多人一起去了一個地方發表,
大家可以一起最後吃個飯,
過些日子有人要去英國了,有人要去日本了,有人要去畢業了,
有人還有半年,有人準備要從英國回來,有人準備漸漸休息有人開始找工作等面是結果,
有人工作了一些陣子今天一見有了許多改變............


但今天還是沒吃到飯,而今天的發表完好像一個象徵性的結束,
今晚的研究室忽然讓我懷念起碩一一些奇特時光,
而那終究隨著今天的象徵性有了距離,



給放進了某一地方,等哪天會被用懷念的方式提起......................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to be honest





all work by obey

CAMILLE SEAMAN



http://camilleseaman.com
當某些影像記錄下來會變得超乎意外的冷靜,
美得變得不像真實,或者超乎現實地存在,
我其實有點害怕這樣乾淨的東西,
卻還是忍不住盯著螢幕裡的照片許久。

http://www.mi-zo.com/index_aboutus.html
反而這樣刻意的東西在看的時候,心裡面竟然多了幾分踏實感!


我有點迷糊了……

after TOYO ITO


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看過這個展覽,但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不在展出內容物本身,也許是我對這種偏向有機、前衛型態的建築生物向來存著許多的遲疑,或者又是不能親身接觸建築物肌理、細節與享受自己打量空間遠近大小關係的遺憾。

一個學建築的學弟跟我說過了解建築最快的方法不如親身體驗建築本身,所以大三那個寒假我在他的推薦下去了宜蘭一趟,拿著他手畫的地圖用兩天的時間去仔細的看了一遍(宜蘭厝計畫),也因為這次的經驗我找到了我自己閱讀建築的方式。

因為我無法住在這些建築物裡面,所以我只能用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去觀看這樣每個建築物,因為我個人相對空間的比例大小關係所以我可以看到更多的(zoom in/zoom out)手法處理,也才會發現一個空間存在著的不再只是手法與材料本身單純與直接,牽扯的因素太多建築師其實不見得能完成一個相當完整的作品,而其中的不確定便由這樣可能影響的因素繼續作品的書寫,一個建築物本身便由其他意義繼續填補下去,也因此成了一個具有生命的共同、複合體。

對我而言這樣感受如同小說家梁光宬說過的話:「當小說寫完後,它就不再屬於你」。因為我們的作品會開始找尋更好出路,在往出路走去它們才能繼續存在著。所以創作者需要放手,我們執著的地方僅存於創作的前後,而這樣一閃的靈光,等到它出現於眼前就成了另一個跟你全然嶄新的實體。而我們可以不斷找新的對話存在於彼此以證實(或說懷念)雙方關係,唯有此才能熟悉與安心。或者還可能發現,如Miss Potter電影開場說道:撰寫故事的開場時耐人尋味的地方在於...你永願無法確切知道它會把你引領至何處。

從這次旅行之後我也開始學習閱讀其他人閱讀建築的方式,但總是因為無法親身看見建築物本身,所以我對這些閱讀建築者所作的論述又再多了一層距離,而這次的展覽終究對我來講也是一樣的感受。但在我要離開之前我看到伊東豐雄先生的一本建築論文選集上介紹寫著:「作設計跟寫文章是具有相同地位的作業。…在完成作品、並開始寫關於這個作品的文章時,在設計中所看不見的、屬於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思考的意義便開始可以看的到了。..思考與作品之間總是存在著落差(gap)。不過也就是因著這個落差,而得以造就使自己往下一個設計邁進與面對自己的能量。」

這段話是我在這次展覽裡面感受最為強烈的,我開始仔細思考這些展覽物的意義-其伊東先生手稿與模型本身做為一個介紹者的目的,引導閱讀者有機會與建築物本身進行一種關係的對話,但這些手稿等記錄的終究目的卻不在於此(作為建築物本身與觀者中介角色的扮演),而只是為了成就作品本身的延續。也就是這些紀錄都是屬於作品的一部分而有所目地的存在著。而不只是單純地向我們展示些什麼。

因為這一層的關係思考,我認為對每一個創作者而言,書寫成了另一種重要的創作形式。也應該變成一種習慣。

今天,這一切的過程對伊東豐雄先生而言是一種衍生的秩序,改天,不知多久以後我們能夠從這些自己累積的紀錄中發現些什麼?就端看自己的造化了。而這篇心得就成了一種期許(也可作為一種記錄),或者哪天偶然看見會是怎樣的心情又會是另一段記錄的開始罷了,一切總可以說是如此耐人尋味而已。